寺院里的大雄宝殿中,庄严的佛、菩萨或立或坐于大殿之上。从汉明帝把佛像请进中国,到梁武帝把佛教定为国教,一场场法会、佛事活动不断地在这里进行着,一炉戒定真香青烟袅袅,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馨香,成为人们和佛菩萨交流的最佳媒介。
在佛教中,香为最殊胜的供养之一,如《法华经》之“法师品”列出了“十种供养”:花、香、璎珞、末香、涂香、烧香、缯盖、幢幡、衣服、伎乐,其中四种都是香品。“香为佛使”、“香为信心之使”,所以焚香、上香几乎是所有佛事中必有的内容。从日常的诵经打坐,到盛大的浴佛法会、水陆法会、佛像开光、传戒、放生等佛事活动,都少不了香。特别是法会活动,必以隆重的上香仪式作为序幕。不仅用香,而且上香前后都要有恭敬郑重的礼仪。在重大法会上,上香之前,全体僧众先要跪拜持诵专门的供香偈语才能上香,上香之后也要再诵念赞偈。
香在礼佛、供佛的过程中,不仅是对佛、菩萨的恭敬,同时通过烧香供养,与佛菩萨建立沟通,进行信息的交流,培补本性善根,以达到觉性圆满,生起“智慧之香”的目的。释迦牟尼佛住世时,弟子们就用香、花、烛供养他。
佛教认为香与人的智慧、德性有特殊的关系,妙香与圆满的智慧相通相契。修行有成、智慧洞开的贤圣,身体甚至能散发特殊的香气。据经书记载,佛陀说法之时,周身毫毛孔窍会散出妙香,普熏十方,震动三界。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“本性”之香。同时,佛教认为香能够使人修身养性,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影响,合理、正确的用香能使人心生欢喜,空灵澄澈,于心旷神怡之中达于正定。香是修道的助缘,供奉香品如提倡正气,亲之、近之则大为受益。在打坐、诵经等过程中用香,使人在静憩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,培扶身心根性向正与善的方向发展,从而提升修行的次第。寺院内处处熏香,更是营造良好的修行环境的重要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