慧通雅集
【修学感悟】华夏茶书院“明德笃行”大学生冬令营香之初体验
来源:合肥慧通香堂发布时间: 2017-02-09

慧通香业与您分享和香生活:



香之印象


王寅冉


第一堂香课时,老师首先让我们讲了讲自己对香的印象。在很多人的印象中,香常常是与宗教祭祀相结合的,尤其是与佛教。我们可以想象,一座佛堂坐落于云岚缥缈的半山之间,钟声从云中传入庄严肃穆的高堂之内,镀着金的高大佛像端坐在正中,许是有些梵音低唱浅吟,亦当更好。乱山青葱,云雾环绕,梵歌低吟,这时候是绝对少不了那缓缓上升的一缕香烟了。灰白色的烟雾在佛像前氤氲弥漫,给庄严的佛殿更添一抹神秘的色彩。



这些,大概是我由同学们的表述所想到的罢。而香在我自己的记忆里,一直是和文人雅士分不开的。屈子之香草,荀令之熏香,甚至何平叔所敷之粉,据说也是香粉。再者,即只剩下是一些隐隐记得起的,诗词妙句中对香的零零散散,只言片语的描述,如温飞卿之“博山香重欲成云”,如李清照之“瑞脑消金兽”,亦如容若之“漫惹炉烟双袖紫,空将酒晕一衫青”…一炉香,见证着历史长河中的文人们或悲或喜,或愁或怨,一炉香,又把多少文人的心思连在了一起。但最引起我注意的,大概是诗词中提到的一种“心字香”了。第一次见到,大概是在蒋竹山的《一剪梅》中:“何日归家洗客袍,银字笙调,心字香烧。”也许更早还见到过其他诗句,总之是不记得了。初见“心字香”之名,并未如何注意,仅道它是一种香罢了。直到后来翻看《纳兰词》,其中似有多次提及心字香:“心灰尽、有发未全僧。风雨消磨生死别,似曾相识只孤檠,情在不能醒。 ”、“昏鸦尽,小立恨因谁?急雪乍翻香阁絮,轻风吹到胆瓶梅,心字已成灰。”词人之心与心形之香一寸一寸变成灰烬,在悲慨其身世情感的同时,我亦开始好奇这种为许多诗人寄托情感之用的“心字香”究竟长什么样子。直到我见到了篆香。



香之形


古朴的香炉,篆成的文字,袅袅升起的香烟…见到它的第一眼,我真切的感受到古人与香之间不解的情结,那一瞬间,浩瀚的历史长河似乎被瞬间打通,天地间,仿佛只有我,与那一炉香。那一瞬间,我是荀文若,我是苏东坡,我是李义山,我是温飞卿,我是竹山,我是容若,那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厚重感,亦是一种见证传承的自豪感。



老师说,古言“感天地纯阳之气而生者为香”,我便想到屈子文中的种种香草。“沅有芷兮澧有兰”、“山中人兮芳杜若”…香草生于山水之间,佳人采之,君子佩之,香草与天地同气,君子与香草同德。


香草进行加工制作,则有了各种各样之香。线香直而正,上若通天,下似接地,望之中正而平和。篆香古而朴,香粉一燃,若照古今。香汤最近中药,味浓而郁,老师举例为白乐天之“绿蚁新醅酒,红泥小火炉”,其亦如诗言,给人一种温馨之感。



香之味


香之味亦飘忽,香之味亦有根。很神奇的一点,不同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