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薰炉,就造型而言,一般型制较大;无炉盖,或带有隆起的炉盖(有提纽);常带有承盘或基座(可盛水,便于薰衣);炉腹及炉盖开有较多的孔洞,开孔形状有三角形、圆形等各种,数量、大小不一;多见博山炉(常有各种变化)、豆式炉等样式,也有敦式炉(整体形状近于球形);长柄香炉得到较多使用(带有长长的握柄,可以持握,又称香斗)。
就材质而言,青瓷香具较为流行。自东汉后期至南北朝,瓷器工艺发展迅速,青瓷的烧造要求相对较低(白瓷到隋代才较为成熟),产量较大,价格也较低。瓷炉不像铜炉那样容易锈蚀,使用方便。
青瓷博山炉造型简约,(受材质影响,)不像战国及汉代的博山炉那样精细,需精细刻画的仙人、灵兽等常被简化或省略,山峦和云气则得到强调。不过,利用青瓷的模印、刻画、堆贴、雕镂、釉彩变化等装饰手法,炉具的造型、色彩也很丰富。
佛教艺术对香具的造型也有很多影响。许多青瓷博山炉的云气采用了佛教风格的尖锥状、火焰状造型,装饰纹样也多有莲花纹和忍冬纹。长柄香炉在佛教中也多有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