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代医家对香药与香品的重视,与当时推重养生、养性有很大关系。如孙思邈《千金要方》言:“夫养性者,欲所习以成性。性自为善,不习无不利也。性既自善,内外百病自然不生,祸乱灾害,亦无由作,此养性之大经也。”“德行不充,纵服玉液金丹,未能延寿,故老子曰,善摄生者,陆行不遇虎兕,此则道德之指也。”
孙思邈修道,后世尊为真人,亦通佛理,倡导“养性”为养生祛病之本。其名著《千金要方》、《千金翼方》不仅有大量医方使用了香药,还有品类繁多的香品,如薰衣香(熏烧或直接夹放在衣物中),香身香口的丸散(内服、佩戴或口含),面脂手膏(涂敷、浸泡)等等。其中有很多是宫廷秘方,从而也将深藏宫禁的医方传播到民间,造福于百姓。
《千金翼方》“妇人面药”一节言:“面脂手膏,衣香澡豆,仕人贵胜,皆是所要”,“然今之医门极为秘惜,不许子弟泄漏一法,至于父子之间亦不传示。然圣人立法,欲使家家悉解,人人自知,岂使愚于天下,令至道不行,拥蔽圣人之意,甚可怪也。”王建亦有诗记之:“供御香方加减频,水沉山麝每回新。内中不许相传出,已被医家写与人。”
孙思邈在《千金要方》中还有“论大医精诚”的名言:“凡大医治病,必当安神定志,无欲无求,先发大慈恻隐之心,誓愿普救含灵之苦。若有疾厄来求救者,不得问其贵贱贫富,长幼妍媸,怨亲善友,华夷愚智,普同一等,皆如至亲之想,亦不得瞻前顾后,自虑吉凶,护惜身命。见彼苦恼,若己有之,深心凄怆,勿避希、昼夜寒暑、饥渴疲劳,一心赴救,无作功夫形迹之心。如此可为苍生大医。”